新闻资讯NEWS

核心企业CORE ENTERPRISE

 
浙江省隧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工程技术“百人团队”计划,开展技术攻关,形成技术特色——身怀绝技,大山变通途
来源:中国自然资源报   报道日期:2020-8-19

建设工地常见到施工人员手拿一把振动棒,对混凝土进行捣固。但你见过一人同时操作5把振动棒的情景吗?

在全国文明单位——浙江省隧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浙江隧道”)的一个公路隧道施工现场,路面正在铺设混凝土。只见隧道两侧置放了两个装有轮子的支架,支架上有一根装了手柄的横杆,横杆固定的5把振动棒一字排开,施工人员通过不停旋转手柄或移动轮子,振捣密实混凝土。“这个小发明工效高,1个人干了5人的活,振捣均匀,保证了质量。”浙江隧道总工程师康三月说。  

类似的工艺、技术创新,常出现在浙江隧道的工地。“我们不断开展技术攻关,应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方法,形成企业的技术特色,解决了施工难题,提升了核心竞争力。2019年公司实现收入22.76亿元,实现利润6053万元。”康三月介绍。  

穿越16条断层,迎战“水帘洞” 

浙江隧道中标福建龙津溪引水工程C1标段项目后,业内人士和同行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——地质条件复杂,施工难度大。  

龙津溪引水工程是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重要组成部分,建成后将为厦门供应优质水源。C1标段隧道长9.2公里,施工中险情频发。“实际地质情况与原来的地质勘查资料有很大不同。”浙江隧道相关人员介绍,隧道沿线地质条件复杂,穿越16条断层,综合了突泥、涌水、地热、岩爆等风险,突泥发生时没有征兆,稍不留神,泥浆就有可能把施工人员整个儿吞噬。隧道犹如“水帘洞”,经常被水淹,施工人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施工。  

面对突水难题,项目部设置两级排水主泵站,有效解决了涌水问题。应对突泥发生,他们采用膜袋法高压分段注浆技术,遏制突泥、突水。为保障隧道正常施工,项目人员应用远距离超前预报、近距离超前探孔、地质素描红外探水等探测技术,探测掌子面前方及周边围岩可能出现的复杂地质情况,防范突发险情。  

凭着顽强的毅力,浙江隧道终于啃下硬骨头,C1标段隧道用了5年时间得以贯通。2018年,该项目获得中国水利工程优质(大禹)奖。


用了20多吨炸药,没有飞出一块石头 

2015年8月,距G20杭州峰会召开只有一年多时间,浙江隧道接到一项爆破任务,爆破地点在西湖核心景区。到现场看了周边环境后,康三月心里直打鼓。  

原来,浙江省有关部门要在杭州北山路建设一个峰会配套项目。由于工期紧,项目需采用爆破方式开挖一个60米长、100米宽的基坑。“爆破区域不准实行交通管制,附近游客多,还有岳飞庙、香格里拉饭店等重要建筑,距离最近的不足百米。”康三月说。  

根据施工要求,项目爆破总方量约5万立方米,需要用20多吨炸药爆破约40次;每次爆破需要打18至25个炮孔,每次置放500公斤炸药。为了确保安全,项目采用极其严苛的工艺、技术:精确布孔,每个炮孔用全站仪定位;精确装药,每个炮孔单独计算药量;设置600个减震孔,搭建防护排架,布下18个警戒点……  

2015年9月16日,一切准备工作就绪,第一次爆破即将开始,现场的所有人屏住呼吸,整个爆破区域一片静寂。“3—2—1,起爆!”随着浙江隧道第一工程处副经理、现场总指挥项斌沉稳地按下起爆器,现场响起一记沉闷的声音,整块岩体像波浪般涌起后,瞬间回落。  

首次爆破获得成功,接下来的施工如法炮制。随着最后一次爆破声响起,康三月心里的担忧,与现场轻淡的硝烟同时散尽。该项目被中国爆破行业协会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。 

掌握盾构法和TBM法,获得市场“通行证”

在隧道施工领域,通过钻孔、装药、爆破开挖岩石的方法被称为钻爆法。得益于施工技术的创新,近年迎来盾构法和TBM(全断面隧道掘进机)法的新曙光。  

“盾构法和TBM法均为机械施工方法,其掘进效率比钻爆法高5至10倍。”浙江隧道首个盾构法项目经理刘关勇说。不过,这两个像高铁机车般的庞然大物,对地质条件很“挑剔”,稍不顺意就“消极怠工”。  

尽管如此,浙江隧道第二工程处经理刘刚表示:“现在隧道项目招标资格预审,有了盾构(TBM)业绩的要求,我们要适应变化的市场,在采用盾构法和TBM法施工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。”  

盛夏时节,记者来到杭州至富阳地铁隧道施工项目部,总长为3.5公里的隧道项目已贯通并通过验收。2019年3月,浙江隧道在这个项目首次启用盾构法。  

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,施工开始没有摸透盾构机的“性子”,进入复杂地层便“水土不服”。掘进10多米就遇上圆砾层,布满了像河滩上一样的鹅卵石。鹅卵层不断从掌子面塌下来,同时出现涌水,每掘进1米耗时五六个小时,甚至几天没有掘进1米。掘进到约180米,又遇上软硬交错的地层;到了约260米,大量刀具损坏,盾构机终于“罢工”。

项目部摸索了一个月,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。“地层软硬交错,如同用切肉的刀斩骨头,导致大量刀具损坏。”刘关勇说。他们根据地层选择了合适的刀具,调整了刀刃的刃宽,进度达到每天7米以上,隧道领先其他标段提前贯通。  

近年来,浙江隧道实施工程技术“百人团队”计划,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,承建的工程先后获“大禹奖”“钱江杯”“西湖杯”“甬江杯”等奖项,获得国家级专利30余项、省部级工法10余项。“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,为我们获得更多的市场订单加了分。”康三月表示。(特约记者 李风 本报记者 洪勇刚 胡盛东 通讯员 邓道明)